全球焦点!“浪费即奢侈”的时尚圈,居然慢下来了

2023-06-27 17:47:53 来源:时尚COSMO


(资料图片)

1911年,法国人Paul Poiret开启了一场名为一千零二夜(la mille et deuxième nuit en 1911)的著名Party,从此改变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时装理念,现代时装的廓形逐步取代了繁复沉重的宫廷式礼服。“一千零一夜”故事之后,新的一夜意味着好奇而决绝地走入新篇章。

2023年,可持续时尚成为时尚领域点击率最高的热词之一。切肤感知的环境变化、各国重磅严格的环保政策,让曾经沉迷于“浪费即奢侈”的时尚圈开始追求新的理念——可持续的绿色不再是时尚万花筒中的一抹调色,而成为时尚得以循环存续的养分。

2022年,在上海永福路52号这座百年历史保护建筑内,一场可持续时尚主题展《can U?》 「有料」可持续时尚美学展览,在时尚圈中掀起不小的讨论度。
这是中国时尚行业内首次系统、全面讲述可持续时尚议题的展览,Yidi Chen作为联合策展人,与发起人崔丹以及艺术家、设计师及产业从业者在内的30余位参与者共同打造,让“可持续”这个词的热度持续攀升。
Yidi Chen
可持续时尚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世纪初期,许多国家通过工业化大幅提升经济,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有了很多以社会公正、资源保护、国际主义为诉求的声浪,促使“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出现,同时诞生了“在为满足当下需求的建设同时,不侵害未来一代的需求利益”的名言。可持续也借此与“环境、社会、经济”这三者产生了关联。
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就读时,Yidi 一度认为可持续和自己关系不大,也很反感极端环保人士的“人设”。但回国进入时尚行业工作后,有一天她意识到,行业中追求的视觉与物质之美,与环境资源的紧迫存在巨大的冲突。这之后她接触到了很多关于创新材料、循环设计和“系统变革”的创新者,于是进入可持续发展领域,创立了S.O.S循环创意系统,尝试为时尚产业用循环创意为起点的开放性实践,创造正面价值。
J Studio“巢穴”系列,
模仿 壁蜂、黄琼蚁等生物的巢穴结构,
探索了自然、时尚、建筑和材料 之间全新的关系。
目前Yidi Chen正试验以“废旧纺织品(废纺)”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焦二手衣服、纺织品的生产与循环体系,并结合播客、设计再造、视觉呈现、线下活动等方式,让可持续时尚以更多元的方式触达更多群体。“很多人把可持续时尚当作另一个风口,生怕错过这一波潮流。在我看来,风口与潮流这种语境本身便带着我们作为‘人’固有的视角。事实上,‘可持续’正如同自然与气候,不会因为我们人的认知和判断有所改变。”
一个数百年间不断运行的时尚系统想要在一夜间改变并不容易。可持续的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占非常小的份额,但在各国政府政策的倾斜下,越来越多的大品牌也开始推出自己的可持续系列。例如,最近Gucci推出可持续循环时装项目“Gucci Continuum”,Prada推出100%由回收黄金制作的可持续精品珠宝系列Eternal Gold。
但同时,作为消费者,并不会只为环保概念买单。Yidi Chen坦言,“个人生存大于环保”这是当下大众面对可持续的普遍态度。
Yidi Chen近期研究的废纺项目中回收打包的废纺
“这是从水滴变为水花和大浪的过程,过去的环保实践是我们转型的开端,可持续领域创意和创新实践正在行业中涌现。系统与流程的设计、材料与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应用和与用户沟通的角度等,也都不乏实践者。相信未来的消费者,会因为可持续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欣然择之。”
时髦精们也能成为环保主义者吗?为什么不呢!Yidi Chen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热爱时尚,在熟知了面料知识、各种工艺之间的差异后,有一天一定会开始好奇,一件衣服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从原材料的获取、纱线和面料的处理、设计与制作的流程、物流到使用再到回收利用……这些环环相扣的知识会带来观念上的改变,这也是可持续策划的意义所在。”
咖啡渣能做杯子、矿泉水瓶能做成包,这我们已经知道了。但瓜子壳、茶叶渣、椰子皮也可以做成餐具乃至更多东西?是的。这种奇思妙想的实现,始于一个把自己定位为“厂妹”的设计师Shutong Lin。
Shutong Lin
Shutong在美国读高中时,发现周围同学们日常使用餐巾纸的时候浪费严重,一次抓起的纸量厚得都能拿来擦地。当地的文化氛围也导致大量的纸制品和塑料制品伴随着快餐产业的兴盛而被浪费。每每看到这些情景,她心里总有些不舒服。
3年后,Shutong考入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其间参与了由LVHM发起的环保店铺设计大赛并获得二等奖。为了将可持续理念和设计美学相互融合,Shutong在项目进行期间走访了欧洲许多独立设计师工作室,发现了不少创新的材料技术和充满巧思的设计理念。
层层OVERLAP瓜子壳纤维材料造型托盘
也因此在阿姆斯特丹碰到了Dirk Vander Kooij,一位用社区垃圾创作家居单品的艺术家、工程师。从此,Shutong对可持续设计的热情与灵感被彻底点亮,立志于推广并实践可持续生活方式。
回国后,Shutong在2020年创立可持续生活方式品牌A-LIST UPCYCLING LAB,致力于将大众对于自然的消耗转化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研究并运用生物再生材料, 在不消耗天然资源的状态下进行创造。
通常公众会认为,可持续是新近兴起的事情——把塑料瓶、旧衣服等被我们丢掉的东西回收起来,经过分拣、清洗、加工,变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原材料,再设计制作可以流通的商品——这件事的门槛不仅是技术,还包括如何找到充足的回收资源。
海岛计划椰纤维杯子
Shutong有一套打小从亲戚们开办的工厂里锻炼出来的物料逻辑。因为早在二三十年前,浙江工厂里的工程师们就对回收再利用这件事再熟悉不过了,只不过,那时候他们管这些东西叫洋垃圾。
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时候,物尽其用既是美德,也是生存智慧。而到了今天,物尽其用变成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自身更负责任的一种活法。厂里的工程师们虽然对“可持续”这个概念不感兴趣,只说材料的比例应该是几比几,但当他们看到见惯了的材料做出了质感完全不同的新产品,也会很惊喜。
在最初的产品试验成功后,Shutong设立了“可持续材料实验室”,产品选择哪种可再生材料、如何判断这种材料能不能高温不变形、如何调色、如何量产,所有的试验都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但这个实验室并不在高端写字楼某间窗明几净的屋子里,而是在一些工厂的车间里。试验方式也不是用论文和数据沟通,而是Shutong穿梭在不同工厂和车间里调整、打磨,与厂长喝茶聊天顺便也聊聊正事。
Shutong喜欢叫自己“厂妹”,她希望传递这样一种理念:从日常生活着手,发现一些缝隙,钻进去,把事情做深、做实。在日常的基础上,再做出一些趣味性。比如说,她在测试了瓜子壳的特性后,马上就找到了生产加工瓜子仁零食的工厂,用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原本是生产废料的瓜子壳。陶瓷是没有气味的,但瓜子壳做出来的托盘天然会带有一股坚果的清香。
层层OVERLAP瓜子壳纤维材料造型托盘
以同样的思考方式,她从椰子的原产地斯里兰卡收购到原本需要填埋处理的椰子壳。白椰丝做成的Bento Box便当盒外表看起来就像是一块鹅卵石,放在沙滩上,就像一幅天然的画作。Shutong希望“可持续”不是枯燥的,而应该被赋予趣味和美感的可能。一个用着舒服且充满艺术美感的产品才能用得久,减少更多不必要的遗弃和浪费。
成长过程中,Shutong也经历过衣物多到爆炸的阶段,后来渐渐清理掉,捐赠出去,回到了鞋子最多不超过十双的状态,为自己找回了一个清爽的空间。她说,为品牌起A-LIST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调整回让自己舒服的状态。“A-list”意指船向一边倾斜的微妙状态,暗示掉转船头或调整方向。这也是一种被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生活方式。Shutong希望通过设计引发大众对于自然的共鸣,在奔忙喧闹的钢筋水泥中找寻到一种亲近自然的轻松状态、发现“倾斜”的一侧。
2023年上海时装周期间,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围绕艺术设计+科技民艺+情感疗愈设计体系,以“我在乎 I DO CARE”为主题,打造了一场全维度可持续发展的特展。
张娜
这场展览的反响热烈,每天看展的人数达到了200多人,展期也从原本的两周延长到了一个月。在梳理和筹备这场展览时,品牌主理人张娜回顾了自己12年的可持续实践,又产生了许多新的体会。这位在可持续行业里经历丰富的“老兵”,在时尚环保概念在国内还未被广泛传播的时候,就开启了“再造衣银行”作为自己的第一个艺术项目。这之后她屡屡走在行业的前面,在缺乏参照物的旷野上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可持续之路。
作为一个创作者,张娜持续创造新的内容的方法是:不能太与时俱进,要既可以提出问题又可以解决问题。再造衣银行的一个系列中用到了张娜研发的一种独特的PLA聚乳酸基可降解面料,这种面料还发生过一件趣事。
LA聚乳酸基可降解面料,
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在土壤中自然降解
过去3年因为疫情放缓了服装生产,一部分面料就存放在仓库里。去年的一天张娜去巡库,意外地发现这些面料自动降解并气化了。于是她赶紧找到了曾经买这件衣服的顾客了解情况,发现客人的衣服由于经常穿着并妥善洗护存放,依然状况良好。原来PLA聚乳酸基这种面料的特性正是如此,当存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降解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从2018年开始,再造衣银行就邀请了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去测算品牌的材料和成衣,能够减排多少水、天然气和碳排放,并将这些数字自豪地标注在每一件服装上,顾客只要扫描吊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得详细数字说明。张娜说,可持续一定是可以被量化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统一回收并等待循环再生的警用材料
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很多机构就自发找上门寻求合作和跨界。张娜记得其中最有趣的是如何用回收的警用服装面料研发再生面料。警用服装属于特殊用途服装,大约每两年会换新一次,以往回收后都会直接销毁,这样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张娜研究出一种方式,将这些面料做成再生呢料,并在2017年的成衣系列中广泛使用,为此还办了一场大秀。这样的跨界合作数不胜数,张娜说每一次都是挑战,每一次也会有新鲜的灵感和启发。

使用PLA聚乳酸基可降解面料制作的时装系列

令人惊喜的是,再造衣银行的消费者从最小的14岁到最年长的74岁,很多人最初是被可爱的设计吸引,转过一圈后会主动和店员询问:“你们是不是有环保概念?”

即使墙上没有一句标语口号,细心的消费者依然能从陈列中找到key word。曾经有高中生带着妈妈来店里买衣服,告诉妈妈这样的衣服才是时髦的。新一代的消费者对于品牌有自己的理解,80后、90后这两代人可能还有“我用什么代表了我是什么样的人”的观念,但新一代的观念是“我用什么会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天然就具有了对于可持续的理解力和接纳力。
由回收的警用服装经加工为再生面料后制成的时装系列
在过去12年里,人们的消费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张娜的初心却一直没有改变过:用设计去连接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希望多一种对待过去的方式。而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购买可持续时尚的衣物,这已然成为一个趋势。
作为一个资深背包客,Dani去过很多国家,但旅行除了有美景和新鲜的体验,也让她看到了一个让人心痛的现实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旅行者们为了体验付出的费用中有将近95%并没有给到当地人手中(来源:UNWTO);一些看似无害的旅游项目实际上给目的地的环境生态造成危害。为此在2020年,她创立了imPACKED Travel,希望能同时为目的地和旅行者带来正向的影响。
Dani
在国外,可持续旅行这个议题经历了大约20年的发展,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在国内,这个概念还很新鲜。Dani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梳理出一套针对中国旅行者的知识体系,开始密集输出相关知识,很快就取得了资深旅行者们的关注。
他们发现,一些在旅行中最常见的现象,原来值得再次展开思考。例如,如果当地儿童乞讨现象普遍,要不要提前准备零钱和小礼物?徒步时可以随手扔掉果核果皮吗?报名参加和海洋生物互动的体验对生物种群会有什么影响吗?原本以为是善心或亲近自然的行为,也会带来流浪儿童增多、生物种群污染以及影响动物洄游习惯等恶果。
而随着可持续时尚话题的兴起,Dani发现值得去关注的不只是远方的旅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随时随地能“可持续化”的生活方式话题。比如,从4月开始,全国多地都陆续开启了让年轻人付出整个周末的音乐节活动,imPACKED Travel特意做了音乐节的可持续小贴士,让参与者既可以减少个人碳排放和垃圾,又能无负担地享受音乐。
2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
imPACKED Travel在广州举办市集活动
不仅如此,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里,城市慢旅行(Slow Walk)的探索活动,让都市时髦青年们认识生活在社区里最酷的那群可持续践行者,两种以往互不打扰的小圈子成功破圈结缘。单车骑行、好喝的咖啡和自然酒、可持续市集、DIY手工坊……在强社交属性的活动中,不同背景的同伴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都市核心圈中宁静沉淀出不一样的城市风景。
在广州举办的地胆社社区工作坊,
参与者共创可持续生活方式
“对待可持续的话题,很多人并不是冷漠,而是无知。但在这个阶段,无知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当我们没有看到或意识到的时候,就无法对这个话题产生觉知。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打破信息的不对称,让可持续从一个时髦的词,变成一个个可以接触到的实物,一种种可以实践的方法。”
当都市潮人们开始热刷可持续生活方式时,Dani也看到了潮人们对可持续话题的反向影响。比如,潮人们在户外运动、露营、房车旅行等活动中,随时随地也会发出灵魂一问——刷更专业的装备是不是就更环保?可持续出行会让人具有更高的道德感吗?在可持续领域,需要多“绿”才够“绿”?
Dani和同伴在四川某自然保护区
考察可持续旅行路线
在全新的挑战面前,Dani坦言这是个不断引发思考的过程,但良性的互动会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让可持续的声音也能传播得更远。
如今Dani正在英国继续攻读可持续发展硕士,她和团队的小伙伴隔着7小时的时差,继续不断寻找着当下中国年轻人最关注的可持续生活方式话题,除了微信公众号文章,还在小宇宙APP开设了一档可持续话题播客节目ReGo,分享各自的有趣体验。Dani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其板起脸说教,不如放轻松,打动更多人”。
回收来几百件牛仔衣物,蒋曌锦记得它们主人的故事和样子。其中有个女孩是空姐,几年前看到她的牛仔山水系列,就想把自己的旧牛仔交给她创作,没想到碰到疫情停航。直到航线再次开启,她才来到中国,带着自己的旧衣。
蒋曌锦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2018年硕士毕业后去北京做了职业艺术家。用牛仔、麻绳、棉丝等新材料创作的中国山水画,是她的代表作。
蒋曌锦
牛仔粗粝,再柔软的料子也会有筋骨,其纹理又恰好可以表现为山的肌理,和中国山水那种淡雅悠远的气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温和但不失尖锐的表达:当我们一直往前冲,一直用占有更多物品来宣告自我的胜利,是不是应该稍微看看窗外的树、远处的山?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
对环保、消费话题的思考,是蒋曌锦选择的艺术方法论。
上学时,蒋曌锦得到两次出国交流的机会。一次是去韩国国民大学,她震惊于现代艺术表达的多样性;一次是去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她遗憾于能让西方人看懂的中国艺术还是太少。
西方人能看到织锦的精美,会惊叹苏绣的美丽,但他们不会有共情,不会产生“与我相关”的情绪波动。但牛仔不同,牛仔面料是世界的语言,它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也把水污染带到全世界:不仅生产一条牛仔裤就要消耗几千升水,连日常的清洗,也会把牛仔纤维带入水域造成污染。
蒋曌锦由此想到,我们买来一条又一条牛仔裤、一件又一件新衣服。我们真的需要它们吗?它们真的让生活更幸福了吗?在被我们忽略掉的地方,是不是已经堆起了一座座的垃圾山、染黑了一条条河流?
作品《物欲山水 - 空谷涧流》,
可以清晰看到回收的牛仔裤如何形成层峦叠嶂的险峰。
作为艺术家,她不能在生产、消费环节去解决问题,但她用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停顿下来、产生思考。中国画这种古老的、需要一定品鉴能力的艺术形式,因为牛仔布料这种新材料的加入,更好地流转于现代生活。不同背景的人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有乡愁、有趣味、有环保精神,也有不羁上路的决心。
一开始,用于创作的牛仔布料都是她的私人物品。蒋曌锦小时候,妈妈在牛仔制衣厂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把妈妈寄来的衣服仔仔细细收好,既是出于节俭的习惯,也是因为珍惜妈妈的情感。后来,她通过画廊公开征集,收到了超过600件捐赠。那些愿意把衣服交给她的人,都希望这些陪伴过自己的衣服,可以换种形式发挥作用。
创作时,她会先在纸上勾勒出大概的画面,再放大比例,根据画面需求去选择合适的布料,裁剪、粘贴。牛仔裤的膝盖部分适合用来做岩石的亮面,暗面就要用深色布料。
作品《半亩青绿系列——隔江山色V》
在北京、深圳、台湾、釜山等地的艺术博览会上,这些作品碰到了欣赏它们的藏家。目前,购买她作品的更多是专业藏家。但也有例外,比如,她的一位高中同学。那个女孩儿是个护士,平时她们联系不多。有一天,她突然找到蒋曌锦,说想要为自己的孩子买一幅作品——这些年来,她看着蒋曌锦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家庭的反对声中一步步走到广阔的艺术世界,再到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社会话题,用作品与社会对话。
她说,希望用这幅画鼓励自己的孩子:人可以保有对生活的热情、对表达的热情、对艺术的热情。
她的作品启发了很多人去思考“可持续”这件事——不仅仅是少产生污染、回归田园诗意,也是去珍惜我们拥有的,不论是环境,还是金钱,还是自身的才华。别为了一时的欢愉,牺牲长远的发展。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可持续生活。

原文刊载于《时尚COSMO》7月刊

编辑:若菲
文:甜酒、荷午、张可
视觉:卞玉清
新媒体美编:Chiu
新媒体排版:Yuri
图片来源:时尚COSMO/受访者提供
x 广告
最近更新